「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陳嘉庚生平事跡展」參觀感言

(一)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書院 5A 李楚楠

陳嘉庚先生出生於一個亂事頻發的時代,一生貫徹了晚清、民國、抗戰等不同的亂世。但儘管他一路坎坷,身在他鄉,且目睹了中國一次又一次的興衰成敗,他仍心繫祖國,願保護風雨如磐的故園,並奉上一生來報效。自余知性,他深知實業發展的重要性,故在東南亞等亞洲地區發展了自己的企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橡膠大王」。雖賺得盆滿缽滿,但在祖國安危面前他毅然選擇挺身而出,永不惴慄,遂主動呼籲各地華僑踴躍參與抗日組織,成立了南僑總會;又不斷在亂世中向祖國輸送物資,幫助中國度過戰爭中艱難的一環,使中國在武器上兼備需與求⋯⋯陳嘉庚先生的種種事蹟離不開他那熱愛祖國、慷慨無私的精神,儘管前方荊棘叢生,他仍不會有一絲動搖或貪婪,「捐贈」、「奉獻」已是他的代表詞,值得我們尊敬。

(二)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書院 5A 江鵬

一場春雨過後,洇潤之氣暗騰。花木的枝丫、芽眼處的鵝黃嫩綠,都還沾著雨珠粒粒,在暖陽中顯得分外晶瑩。“啾”一聲,忽而竄進一隻乳燕,抖落了滿枝的雨。

這座位處綠葉掩映中、小巷幽深處的古樸宅院,雖連住在同條巷上的人們都很少注意到,但其卻是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在廈門市的故居。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不少傑出的民主人士曾為新中國的建立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陳嘉庚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1874年,陳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縣仁德裡集美社。17歲時,他乘船遠赴新加坡,隨父從商,經營米店產業。1903年,陳父因米店經營不善,欠下巨額債務,瀕臨破產。那時,新加坡法律規定“子不還父債”,時人悉以為陳嘉庚不會清還此債,但陳嘉庚卻堅持“父債子償”,並籌集資金,開辦“新利川黃梨廠”,生產菠蘿罐頭。憑藉從小積累的行商經驗,陳嘉庚在短短的四年內便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富,更代父還清所有債務,這種誠信行為也為他贏得了商圈的廣泛信譽,成為新加坡乃至東南亞的有名富豪,產業囊括橡膠、木材、制糖、生活日用品等數十種領域。

但富可敵國的陳嘉庚,在個人花銷上卻可用吝嗇來形容。他日常衣著樸素,身上甚至有補丁;他的四房太太、九子八女,一年開銷更不過幾千。此中原因我們或可在其《回憶錄》中窺見。如他曾在書中自述幼時親睹馬江水戰的經歷。此戰中,他目睹了中國水師被法國人打得丟盔卸甲的場面。後來,這種屈辱非但沒有隨時而逝,反而與日俱深,牢牢紮根在他心裡。振興中華,由是成為他畢生的夙願。

那麼,又如何振興中華呢?陳嘉庚認為:“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實業不興則國民之生計日絀”,秉持此觀,他也確將一生盡獻予教育事業。自1913年起,陳嘉庚在家鄉集美創辦小學,後來陸續開辦師範、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學校共10所;還專門設置幼稚園、醫院、圖書館、科學館、教育推廣部等配套,統稱“集美學校”。

陳嘉庚捐資辦學的高峰是在1921年。由於痛感福建教育落後和人才匱乏,他於是毅然決定投資100萬元創辦廈門大學。抗戰全面爆發後,經商變得極為困難,兩年後,陳嘉庚旗下產業更瀕臨全面收盤。但他卻堅持開辦廈大,更為此賣掉自己在新加坡居住了五年的別墅,“賣大廈辦廈大”,自此傳為佳話。據不完全統計,陳嘉庚一生所捐獻的教育經費,相當於他擁有的全部不動產。而且,在他的倡導下,越來越多的華僑開始捐資興學,為祖國教育發展立下不世功勳。

不僅如此,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陳嘉庚更挺身而出,支援祖國抗日救亡。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寇兵分兩路:一則搶佔中國主要政治、經濟、交通樞紐城市;二則佔據對外通商港口。為打破孤立無援之局,及運送國際援助和在國外購買的戰略物資,國民政府乃緊急修建滇緬公路。1937到1941年間,中國物資補給大多憑此運進,稱之為抗日戰場大動脈亦不為過。但公路雖然開闢了,其道路卻崎嶇異常,九轉十八彎,其間更不乏懸崖峭壁、深谷湍流,加之坑窪不平,駕駛難度可稱世界之最,因此,運輸物資非需熟練的機工不可。

這時,陳先生挺身而出,1939年2月7日,他以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之名義,發佈通告招募華僑機工,參加演說鼓勵華僑回國參戰。在總會的倡議下,南洋華僑機工撇家舍業,踴躍報名參戰。短短7個月時間,會共便召集了約3,200人,華僑籌賑救亡運動一時興盛,“富商巨賈既不吝嗇,小販勞工也盡傾血汗”。

南僑機工有力支援了中國抗日戰爭初期,為爭取抗日勝利發揮巨大作用。日軍曾為切斷這條中國對外唯一的交通大動脈,實行飛機轟炸。1941年1月23日,功果橋被日機炸斷,日本是以宣稱中國在三個月內無通車希望。然而,南僑機工卻從附近倉庫中取來近百個汽油桶和木板,僅耗費10小時,便用鋼索紮起長達300公尺的大浮橋,甚至,更冒險把滿載軍火物資的車隊開過江去,保證了這條抗日大動脈的暢通無阻。

1942年2月,蔣介石派出精銳部隊,組建了抗戰歷史上著名的「遠征軍」入緬作戰。此時南僑機工不僅要搶運抗戰物資,又擔負起運送10萬中國遠征軍入緬的任務。從1942年3月到4月,遠征軍先後在同古、仁安羌、臘戍等地同日軍作戰,解救出被日軍包圍的英軍7,000多人。南僑機工不顧個人安危,冒著彌漫戰火,夜以繼日地搶運軍需輻重及兵員,組裝、搶修車輛,培訓駕駛、機修人員,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之功勳。

日本投降後,有近千余名技工在公路上因瘧疾、轟炸以及山路險峻而殉職。因南僑機工的檔案丟失嚴重,而令復員工作遲遲難以開展。為此,陳嘉庚親自與政府當局交涉,敦促為南僑機工返回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方便,不使為國流盡血淚的僑工寒心。

1950年,七十余高齡的陳嘉庚定居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繼續為新中國建設而奮鬥。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病逝於北京,享年87歲,國家給予陳嘉庚先生以國葬之哀榮,毛澤東主席更曾親筆為他題詞:「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1990 年3月31日,為紀念陳嘉庚先生畢生為興學、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一顆編號為2963的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願這星星也能像人一樣永耀夜空!

(三)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作為中學生,我們深深體會到教育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而陳嘉庚先生就是打開無數中國人命運之門的鑰匙。除了傳授知識外,學校更重要的責任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沒有學校,恐怕我們整天只會遊手好閒,甚至誤入歧途,未能活出豐盛、有意義的人生。

「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陳嘉庚先生對教育事業抱有強烈的使命感。在這次展覽中,陳嘉庚先生對教育的貢獻,更令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陳嘉庚先生出生在清末民初,那時候政局動盪、百姓生活艱難。寒門家庭連能不能吃上一頓飯都不確定,又怎會花錢讓孩子接受教育呢?陳嘉庚先生明白這些孩子將會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國家的存亡興衰全繫在他們身上,因此他決定要創辦學校,好好培育這些幼苗,為國家未來的棟樑打好根基。

他曾目睹農村孩童整天嬉遊賭博,令他觸目驚心,便堅決創辦集美學校,供孩童讀書。不但如此,熱心的他後來更竭其所有創辦廈門大學,費用更由他一手包辦,改善教育落後的問題。

陳嘉庚先生也很關注婦女的教育水平,他創辦集美女子小學,對提高婦女地位有著深遠的意義。隨後,他一一創辦了國學專門部、南洋華僑水產航海學校、新加坡南僑女子中學等。他傾其所有,最終在海內外共創辦和資助了多達118所學校。

雖然在推動教育的路上,社會動盪不安,但陳嘉庚先生不懼失敗和險阻,不惜傾其資產,為教育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他不只是慈善家,更是實踐全面教育的開拓者。 陳嘉庚先生作為一名企業家,實在是沒有必要奉獻自己的一生在教育事業上,但他仍然用自己的一生體現了甚麼是愛國愛民的意義。我們衷心感謝陳嘉庚先生為國家的付出,我們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樑,需要好好珍惜現在能接受教育的機會,並把陳嘉庚先生的理念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