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事迹展」参观感言

(一)港九街坊妇女会孙方中书院 5A 李楚楠

陈嘉庚先生出生于一个乱事频发的时代,一生贯彻了晚清、民国、抗战等不同的乱世。但尽管他一路坎坷,身在他乡,且目睹了中国一次又一次的兴衰成败,他仍心系祖国,愿保护风雨如磐的故园,并奉上一生来报效。自余知性,他深知实业发展的重要性,故在东南亚等亚洲地区发展了自己的企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橡胶大王」。虽赚得盆满钵满,但在祖国安危面前他毅然选择挺身而出,永不惴栗,遂主动呼吁各地华侨踊跃参与抗日组织,成立了南侨总会;又不断在乱世中向祖国输送物资,帮助中国度过战争中艰难的一环,使中国在武器上兼备需与求⋯⋯陈嘉庚先生的种种事迹离不开他那热爱祖国、慷慨无私的精神,尽管前方荆棘丛生,他仍不会有一丝动摇或贪婪,「捐赠」、「奉献」已是他的代表词,值得我们尊敬。

(二)港九街坊妇女会孙方中书院 5A 江鹏

一场春雨过后,洇润之气暗腾。花木的枝丫、芽眼处的鹅黄嫩绿,都还沾着雨珠粒粒,在暖阳中显得分外晶莹。“啾”一声,忽而窜进一只乳燕,抖落了满枝的雨。

这座位处绿叶掩映中、小巷幽深处的古朴宅院,虽连住在同条巷上的人们都很少注意到,但其却是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厦门市的故居。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少杰出的民主人士曾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陈嘉庚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1874年,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17岁时,他乘船远赴新加坡,随父从商,经营米店产业。1903年,陈父因米店经营不善,欠下巨额债务,濒临破产。那时,新加坡法律规定“子不还父债”,时人悉以为陈嘉庚不会清还此债,但陈嘉庚却坚持“父债子偿”,并筹集资金,开办“新利川黄梨厂”,生产菠萝罐头。凭借从小积累的行商经验,陈嘉庚在短短的四年内便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更代父还清所有债务,这种诚信行为也为他赢得了商圈的广泛信誉,成为新加坡乃至东南亚的有名富豪,产业囊括橡胶、木材、制糖、生活日用品等数十种领域。

但富可敌国的陈嘉庚,在个人花销上却可用吝啬来形容。他日常衣着朴素,身上甚至有补丁;他的四房太太、九子八女,一年开销更不过几千。此中原因我们或可在其《回忆录》中窥见。如他曾在书中自述幼时亲睹马江水战的经历。此战中,他目睹了中国水师被法国人打得丢盔卸甲的场面。后来,这种屈辱非但没有随时而逝,反而与日俱深,牢牢扎根在他心里。振兴中华,由是成为他毕生的夙愿。

那么,又如何振兴中华呢?陈嘉庚认为:“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实业不兴则国民之生计日绌”,秉持此观,他也确将一生尽献予教育事业。自1913年起,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后来陆续开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学校共10所;还专门设置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等配套,统称“集美学校”。

陈嘉庚捐资办学的高峰是在1921年。由于痛感福建教育落后和人才匮乏,他于是毅然决定投资100万元创办厦门大学。抗战全面爆发后,经商变得极为困难,两年后,陈嘉庚旗下产业更濒临全面收盘。但他却坚持开办厦大,更为此卖掉自己在新加坡居住了五年的别墅,“卖大厦办厦大”,自此传为佳话。据不完全统计,陈嘉庚一生所捐献的教育经费,相当于他拥有的全部不动产。而且,在他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华侨开始捐资兴学,为祖国教育发展立下不世功勋。

不仅如此,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陈嘉庚更挺身而出,支援祖国抗日救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兵分两路:一则抢占中国主要政治、经济、交通枢纽城市;二则占据对外通商港口。为打破孤立无援之局,及运送国际援助和在国外购买的战略物资,国民政府乃紧急修建滇缅公路。1937到1941年间,中国物资补给大多凭此运进,称之为抗日战场大动脉亦不为过。但公路虽然开辟了,其道路却崎岖异常,九转十八弯,其间更不乏悬崖峭壁、深谷湍流,加之坑洼不平,驾驶难度可称世界之最,因此,运输物资非需熟练的机工不可。

这时,陈先生挺身而出,1939年2月7日,他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之名义,发布通告招募华侨机工,参加演说鼓励华侨回国参战。在总会的倡议下,南洋华侨机工撇家舍业,踊跃报名参战。短短7个月时间,会共便召集了约3,200人,华侨筹赈救亡运动一时兴盛,“富商巨贾既不吝啬,小贩劳工也尽倾血汗”。

南侨机工有力支援了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为争取抗日胜利发挥巨大作用。日军曾为切断这条中国对外唯一的交通大动脉,实行飞机轰炸。1941年1月23日,功果桥被日机炸断,日本是以宣称中国在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然而,南侨机工却从附近仓库中取来近百个汽油桶和木板,仅耗费10小时,便用钢索扎起长达300公尺的大浮桥,甚至,更冒险把满载军火物资的车队开过江去,保证了这条抗日大动脉的畅通无阻。

1942年2月,蒋介石派出精锐部队,组建了抗战历史上著名的「远征军」入缅作战。此时南侨机工不仅要抢运抗战物资,又担负起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的任务。从1942年3月到4月,远征军先后在同古、仁安羌、腊戍等地同日军作战,解救出被日军包围的英军7,000多人。南侨机工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弥漫战火,夜以继日地抢运军需辐重及兵员,组装、抢修车辆,培训驾驶、机修人员,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之功勋。

日本投降后,有近千余名技工在公路上因疟疾、轰炸以及山路险峻而殉职。因南侨机工的档案丢失严重,而令复员工作迟迟难以开展。为此,陈嘉庚亲自与政府当局交涉,敦促为南侨机工返回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不使为国流尽血泪的侨工寒心。

1950年,七十余高龄的陈嘉庚定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继续为新中国建设而奋斗。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国家给予陈嘉庚先生以国葬之哀荣,毛泽东主席更曾亲笔为他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990 年3月31日,为纪念陈嘉庚先生毕生为兴学、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编号为2963的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

愿这星星也能像人一样永耀夜空!

(三)圣士提反女子中学

作为中学生,我们深深体会到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而陈嘉庚先生就是打开无数中国人命运之门的钥匙。除了传授知识外,学校更重要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没有学校,恐怕我们整天只会游手好闲,甚至误入歧途,未能活出丰盛、有意义的人生。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陈嘉庚先生对教育事业抱有强烈的使命感。在这次展览中,陈嘉庚先生对教育的贡献,更令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陈嘉庚先生出生在清末民初,那时候政局动荡、百姓生活艰难。寒门家庭连能不能吃上一顿饭都不确定,又怎会花钱让孩子接受教育呢?陈嘉庚先生明白这些孩子将会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国家的存亡兴衰全系在他们身上,因此他决定要创办学校,好好培育这些幼苗,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打好根基。

他曾目睹农村孩童整天嬉游赌博,令他触目惊心,便坚决创办集美学校,供孩童读书。不但如此,热心的他后来更竭其所有创办厦门大学,费用更由他一手包办,改善教育落后的问题。

陈嘉庚先生也很关注妇女的教育水平,他创办集美女子小学,对提高妇女地位有着深远的意义。随后,他一一创办了国学专门部、南洋华侨水产航海学校、新加坡南侨女子中学等。他倾其所有,最终在海内外共创办和资助了多达118所学校。

虽然在推动教育的路上,社会动荡不安,但陈嘉庚先生不惧失败和险阻,不惜倾其资产,为教育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不只是慈善家,更是实践全面教育的开拓者。 陈嘉庚先生作为一名企业家,实在是没有必要奉献自己的一生在教育事业上,但他仍然用自己的一生体现了甚么是爱国爱民的意义。我们衷心感谢陈嘉庚先生为国家的付出,我们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需要好好珍惜现在能接受教育的机会,并把陈嘉庚先生的理念传承下去。